七夕 「晒书」 晒传统更晒新意
中新社北京 8 月 10 日电 题:七夕 「晒书」 晒传统更晒新意
作者 周昕 吴约
在浙江宁波的梁祝文化公园,七个女孩扮演着不同角色,正尝试复原明代画家仇英 《乞巧图》 中的人物妆造。她们身着纱衫衣裙,头挽双垂髻,在青石圆桌上,用双手铺展开泛黄的古籍与画卷。
这是 「和宜国风研习组」 的女孩们在以 「晒书」 庆祝别样七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津津乐道于 「牛郎织女」 的传说,然而七月七自古以来也是 「晒书节」。
晒书之 「晒」,遵循自然规律。
相传,七夕晒书由晒衣演变而来。东汉崔寔 《四民月令》 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为何要选在七月初七这一天 「晒书」?答案或许与天气有关。
「七夕晒书秋高气爽、空气湿度低,不会因为温度过高暴晒,而导致书 (尤其是古代的简书) 爆裂、字褪色。」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对中新社记者说。
「晒书需要在天晴时,通风处,逐柜晾晒,必须要晾凉冷却后再收起,不能有汗沾上,晒后重新整理保存。」「和宜国风研习组」 的成员们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仿本书页。

虽然研习组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但是对国风文化的共同爱好将彼此相连。研习组的联合主理人之一郑谧谈到,之所以取名 「和宜」,就是在天地人和之间做相宜之事,七夕晒书就是 「人与自然两相宜」。
晒书之 「晒」,取 「展示」 之意。
8 月 10 日,成都图书馆内,一场七夕古籍晒书会正在举行。
馆内展示的各种古籍文献让不少参观者驻足流连。几位市民还拿着自己的 「家当」,进行藏书的展示与收藏经验的分享。
成都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肖娇娇介绍,晒书会以宣传古籍保护、展示古籍之美为契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古籍收藏者和爱好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近年来,中国各地不少图书馆和古籍保护中心推出内容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传统晒书文化的内涵,在展示阅读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增进大众对古籍保护的认知。
郑谧告诉记者,「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代表着宁波的城市形象,研习组的成员以图文、视频等手段晒书,在助力营造城市书香氛围的同时,也希望观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段怀清表示,作为七夕传统习俗之一,晒书正通过衍生性的文化创意活动得到延伸发展。晒书不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成为一种仪式,体现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
晒书之 「晒」,增添创新韵味。
2006 年,七夕节被官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七夕的特色习俗之一,晒书活动近年来愈加丰富。
在位于福建的外图厦门书城,一场别具特色的 「两岸晒书节」 吸引了不少读者。
以书架梁,以文为脉。「两岸晒书节」 通过晒书市集、两岸名家沙龙、晒书大赛等活动,唤醒两岸民俗记忆,为两岸人文交流注入新动力。

在晒书特展中,书城推出 「书店人私藏的出版品牌」 晒书特展,精选小众出版品牌的图书,从全新视角为读者提供阅读选择。同期还有台湾名家经典图书特展,联动台湾知名出版社,展出名家经典图书。
此外,「两岸晒书节」 还与读者 「双线奔赴」。只需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触动心灵的生活 「处方」,或是一本书、一次旅行、一场演出,不论是否亲临现场,读者都可以参与这场 「万物皆可成书」 的晒书大赛,共同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露天文化广场上,集两岸图书、特色文创、闽台文化等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市集,更是让读者们在这里尽情淘选好书,品尝地道的闽台小吃,体验本土乐队和经典影片带来的心灵狂欢,沉浸式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结合书籍与七夕的主题,制作了限定的香氛喷雾与情绪香薰蜡烛,希望更多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香气。」 台湾青年参展商陈蔓蔓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文创产品。
书香漫卷,灵魂所栖。传统的 「晒书」,正在现代阅读方式的创新中孕育出别样韵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