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合肥修古籍:用指尖修复 让古籍“新生”
每逢夏日,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纷纷开启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今年的“晒书”活动中,由安徽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历时一年半时间修复的两部珍贵古籍在刘铭传纪念馆揭开神秘面纱。这些古籍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古籍修复师耿宁
古籍修复师耿宁
古籍修复师耿宁
古籍修复师耿宁
《刘氏宗谱》(六修)修复前
《刘氏宗谱》(六修)修复后
刘氏后人捐赠珍贵族谱
2019年,刘铭传纪念馆加强了对刘氏家族资料的征集,其中,包含了两部谱牒类的古籍。
这两部古籍为《刘氏宗谱》(四修)和《刘氏宗谱》(六修),分别为清光绪时期木活字本和民国时期木活字本。前者共有14册,后者有16册,版本价值高、书叶数量多、修复难度大。
“刘氏家族资料的征集,无论是对于研究刘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还是对我们本地的乡土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刘铭传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服务中心主任刘鸣说。
由于之前没有得到有效保存,这两部宗谱均存在缺损、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破皮、断线等状况。为此,一场古籍修复正式拉开帷幕。
“古籍医生”妙手“修旧如旧”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耿宁是本次修复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耿宁介绍:“面对复杂棘手的破损情况,我们运用了溜、补、揭、固等修复技法,克服了红墨洇染书叶喷平、粘连书叶揭取、透明胶带去除等修复难点。”
经过长达一年半的精心修复,两部《刘氏宗谱》重获新生。
耿宁说:“我们在修复古籍时,十分注重修旧如旧,并且整个修复过程必须是可逆的,这样即使修复效果不理想,也可以还原成之前的模样。”
2012年毕业之后,耿宁一直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我觉得古籍修复像是一个给古籍治病的过程,也有很多人称呼我们这个职业是‘古籍医生’。确实和看病的过程很像,从接触破损古籍开始,也会经历专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等,总之我们的工作就是尽量去延长古籍的寿命。”耿宁说。
“晒书”中展现古籍修复技艺魅力
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耿宁的日常工作除了对古籍进行修复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古籍修复相关技艺的宣传推广活动,比如正在开展的“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晒书”是中国古代保护书籍的一种方法,即在每年恰当的时节把书籍置于阴凉通风处进行晾晒,以除虫蛀、去湿防霉。如今,“晒书”又衍生出“分享”的含义,通过将传统与当代的分享理念相结合,让古籍为更多读者所看见。
在今年安徽省图书馆的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中,耿宁通过镜头向大众介绍了这两部《刘氏宗谱》的古籍破损状况、修复技法、技术难点和家谱修复的意义。除了宣讲之外,还将“古籍修复技艺走基层”带到了活动现场,开展了线装书装订和雕版印刷技艺体验活动,让读者能够零距离地感受到古籍修复传统技艺的魅力。
耿宁说:“古籍修复的工作对于大家来说,其实是一项小众的工作。我们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古籍修复相关技艺体验活动,就是为了向大众宣传和普及咱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安徽多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修复古籍能够延长其寿命,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保存并传承给后世继续学习和研究。”耿宁说。
据了解,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安徽省图书馆现有132部古籍入选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5部古籍入选《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
市民如果想要查阅这些古籍的话,可以在安徽省图书馆官网上进行检索,同时,也可以在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预约查看相关古籍数字资源。
今年,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将挂牌五家传习站,共同承担向社会公众开展古籍保护与古籍修复知识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职能,传习古籍修复技艺,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建立古籍修复网络,带动全省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的共同发展。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夏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